撰文|朱琳
李超士、吳大羽、常書鴻、張光宇、吳冠中、蘇天賜、古元、王式廓、宗其香、孫宗慰、李斛、祝大年等在20世紀的各個階段引領藝術浪潮的先鋒們“以紙為媒”,將水彩、油彩、版畫等西方技藝置于傳統(tǒng)語境,將切身思考投射到筆下創(chuàng)作,使紙超越了長期以來的功能性,成為一種個人意志的載體,以極具前瞻性的藝術實驗拓展出紙本的更多可能。
Li Chaoshi, Lin Fengmian, Chang Shuhong, Zhang Guangyu, Fu Luofei, Wu Guanzhong, Su Tianxi, Gu Yuan, Wang Shikuo, Zong Qixiang, Sun Zongwei, Li Hu and Zhu Danian-the pioneers who led art waves at various stages in the 20th century employed western skills including watercolor, painting oil, engraving to project their thoughts onto paper in a traditional context, which enabled paper overstep existing functions and became a carrier of personal will.
吳冠中(1919-2010)
縱橫
紙本 彩墨
WU GUANZHONG
CRISS-CROSS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47×38.5 cm
2000
“文字流傳曾貴紙”,自古以來,“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的傳統(tǒng)制紙便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它以柔韌而薄,纖維交錯的特性突顯出靜穆內斂的文化內核,更在歷史中輾轉千年,時至今日,文人墨客筆下的花竹翎毛早已化為瞬息萬變的時代景觀,紙本藝術也在全球視野之下彰顯出自身的共享性,使歷史的積淀、時代的眼光、生活的詩意、人性的現實躍然紙上。今秋,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與歷史底蘊的“紙上”精品即將亮相拍場,呈現出一個時代的“落紙云煙”。
在20世紀的西方藝術界,曾經用作記錄靈感的紙張憑借即興與快速創(chuàng)作的材料特質,一舉成為藝術家自由探索、革新理念的創(chuàng)作利器,從而向藝壇展現出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思考與感悟。而在西學東漸的國內大潮中,大批藝術先行者們也紛紛走出國門,遠赴重洋精進技藝,他們在風起云涌的藝術思潮中兼收并蓄,不僅深入西方藝術傳統(tǒng)尋求傳統(tǒng)繪畫的改良之路,更將傳統(tǒng)的紙本藝術置于廣闊的文化語境,用國際化的視野固守本土文化內核,在“紙”這一傳統(tǒng)媒介上展現扎根歷史、領先時代的民族品格。李超士、吳大羽、常書鴻、張光宇、吳冠中、蘇天賜、古元、王式廓、宗其香、孫宗慰、李斛、祝大年等在20世紀的各個階段引領藝術浪潮的先鋒們“以紙為媒”,將水彩、油彩、蠟彩等西方技藝置于傳統(tǒng)語境,將切身思考投射到筆下創(chuàng)作,使紙超越了長期以來的功能性,成為一種個人意志的載體,以極具前瞻性的藝術實驗拓展出紙本的更多可能。無論是生動細膩的寫實語匯,還是自由灑脫的觀念性表達,20世紀的創(chuàng)作者們都使筆下的紙本作品超越了畫種、技藝甚至文化的界限,以其獨特的媒介性能展現出對生命本體、天地自然、外在世界的真切體悟,不僅使紙本藝術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更在多元并存的20世紀帶動起一個民族的“文藝復興”。
作為將西方粉畫藝術引入中國的藝術先驅,李超士的創(chuàng)作根植于特定時期的祖國建設,他在作于60年代的《豐收》中以一位勞作中的青年小社員形象,展現出畫面背后如火如荼的建設浪潮。特寫式的仰視角度突顯出人物熱情洋溢的精神風貌,明媚的陽光下,笑容滿面的小社員手捧麥穗望向遠方,脖頸上的毛巾暗示著勞動者的辛勞與汗水,而手中金黃的麥穗卻映襯出人物精神飽滿的面龐,色粉的寫實技巧與繁密的紙上紋理完美結合,借助其亮麗的色彩、突出的表現力展現出小社員單純而質樸的個性特質,更在疏密有致、繁簡得當的空間結構中,彰顯出勞動者們堅韌而頑強的人格魅力。
“畫道萬千,如自然萬象之雜,如各人心目之異,無待同歸”,在吳大羽的繪畫歷程中,肆性自由的紙本藝術在其創(chuàng)作后期有著難以撼動的地位,他用多變的筆觸描繪著日常中的微縮景觀,真正做到了超脫物象,隨類賦彩,使平凡一隅煥發(fā)出氣象萬千的活力,從而在西方的空間架構中顯示出鮮明的東方特色。在本件作品的畫面中,凌亂、斷裂、連續(xù)、交疊的線條形成一種看似“無序”的表達,又在整體上相互聚合,仿佛在畫面中潛藏著無限的詩意空間,使觀者目光隨“線”而動,與“色”同行,迷失在畫面中“飛光嚼采韻”的光彩韻色。
張光宇(1900-1965)
萬木蔥蘢
紙本 水彩
ZHANG GUANGYU
SCENERY
Watercolour on paper
18×28 cm
吳大羽(1903-1988)
譜韻
紙本 蠟彩
WU DAYU
RHYTHM
Crayon on paper
15×10.5 cm
約1980年
蘇天賜(1922-2006)
江南秋熟
紙本 蠟彩
SU TIANCI
JIANGNAN AUTUMN HARVEST
Crayon on paper
33×41 cm
1963年
與同時期的大部分寫生作品不同,常書鴻經過扎實的寫實主義訓練、在考古和文遺保護領域的長期積累,使筆下創(chuàng)作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1943年常書鴻前往敦煌,他在《敦煌寫生》組畫中描繪出系列當地人形象,借助色粉與炭筆的結合,生動展現百姓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筆觸細膩而有力,造型精準而堅實,顯示出畫家早年練就的學院派寫實功底。而《敦煌風景》則將考古工作中的真實場景呈現于觀者眼前:遼遠無際的蒼穹下,大漠上的白色遺跡在風中聳立,透露出人們在壯闊自然和久遠歷史面前的渺小,使本件作品不僅保留下珍貴的歷史瞬間,更使古老的文化遺存在紙本藝術中產生久遠的回響。
縱貫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道路,蘇天賜以獨有的“意象美學”成為這一進程中的重要先驅,他在《江南秋熟》中以代表性的風格語匯展現出少數民族勞動者們的時代風貌,蠟彩與紙本所形成的獨特肌理煥發(fā)出人物的內在生機,色塊的交織堆疊又突顯出現代主義的自由意氣,使作品以靈動的色彩、概括的筆觸為觀者帶來鮮活的視覺感受。在畫面中,三位衣著艷麗的鄉(xiāng)間少女坐于漁船中央,而前方的劃船者則將觀者視線引向遠方,令人感受到魚米之鄉(xiāng)的綺麗秋色;凝練簡約的畫面構圖充盈著飽滿的內在張力,畫家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感性化的語言表達,無論是大量留白的水塘,還是生動細致的人物刻畫,都賦予平凡場景以超越現實本身的精神力量,展現出物我交融、寧靜豁達的東方特質。
紙質媒介的細密紋理使畫家最細微的情感波動得以展現,即使在刻畫局部的草圖中,也能夠見出藝術家高超的構圖能力與深厚的造型功底,如在王式廓的《血衣》組稿中,生動的身體語言和精湛的造型功力無不將人們帶入那個民族奮起的熾熱年代,在幾乎涵蓋原作所有重要人物的九件素描繪稿中,王式廓憑借對生活的真切體驗提煉出最具感染力的瞬間,無論是持血衣控訴的婦女、定天而立的農民形象、畫面邊緣的反抗者們、雙目失明的老婦還是展現《血衣》完整情節(jié)的素描全景,都凝聚著勇于進取的時代精神和質樸醇厚的個性色彩,使本組創(chuàng)作成為兼具藝術與現實價值的素描珍品,以醒豁緊勁的精神性引領著一個跨越時代的革命風潮,寫出一段壯闊的民族史詩。
在西方藝壇,引領時代潮流的現代先鋒們更傾向于借助紙本實現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觀念性表達,在創(chuàng)作于1955年的《女子肖像》畫面中,法國戰(zhàn)后畫壇領軍者貝爾納·布菲便非同尋常地以速寫式的筆法,完成了一次風格獨具的人像表達,粗重的筆觸暗示著時代個體的種種躁動與不安,布菲用線條“組織出一種合理的張力”,頗具幾何色彩的造型帶有構成主義的平面化風格,棱角分明的五官輪廓模糊了人物的性別特質,卻因疲憊的雙眼、額頭上的皺紋與緊閉的雙唇,暗示著畫面背后艱澀而滄桑的生活際遇,厚重的黑發(fā)與蒼白的面龐形成鮮明對比,使作品“以單色調筑構出苦惱與焦慮,用空蕩無物來表現靈魂的失落”, 以布菲獨有的寫實主義風格展現出二戰(zhàn)后人們的苦悶心緒與真實境遇。
自印象派之后,日漸活躍的日本畫壇也隨即掀起波瀾起伏的西畫風潮,除油畫與水彩的強勢影響外,寫實主義的造型語言也在素描、書法藝術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如在《坐姿裸女》中,藤田嗣治便展現出輕巧而細膩的寫實風格,他借助外光帶來的明暗交錯,展現出畫中少女如大理石般的細膩肌膚、極具活力的年輕身形,周密圓轉的用筆使人物動態(tài)活靈活現,生動而微妙的神情則成為整幅作品的視覺焦點,使觀者僅憑少女的一個眼神便能激起心中的無限漣漪,力度與動感兼?zhèn)涞墓P意顯示出畫家留法時期對“優(yōu)美”的崇尚,同時展露出傳統(tǒng)墨線的深刻影響,使本件作品成為畫家30年代巴黎黃金歲月的一個縮影。
常書鴻(1904-1994)
敦煌寫生之六
紙本 素描 色粉
CHANG SHUHONG
DUNHUANG
SKETCH NO.6
Pencil and pastel on paper
39.5×35 cm
約1943年
李超士(1894-1971)
豐收
紙本 色粉
LI CHAOSHI
HARVEST
Pastel on paper
34.5×44.5 cm
1960年
孫宗慰(1912-1979)
臧女雙人舞
紙本 彩墨
SUN ZONGWEI
TIBETAN DOUBLE DANCE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66×33.5 cm
1941年
宗其香(1917-1999)
諧趣園荷塘
紙本 彩墨
ZONG QIXIANG
THE LOTUS POND IN 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S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31.5×44 cm
1961年
祝大年(1916-1995)
小憩
工筆 重彩
ZHU DANIAN
A NAP
Meticulous Heavy color
60×60 cm
1990年代
李斛(1919-1975)
穿棉袍的女孩
紙本 彩墨
LI HU
THE GIRL IN CATTON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83×58.5 cm
1940年代
在書法領域,身為日本戰(zhàn)后前衛(wèi)藝術先鋒的井上有一在作品《林》中彰顯出極具代表性的當代書風。他借助漢字運筆的內在之力,以雄厚的墨筆在巨幅畫紙上毫無保留地宣泄情感,使不同濃度的墨色在筆端同時迸發(fā),又用獨創(chuàng)的黏結墨顯示出墨跡鮮明的水性效果,從而打破了書道、抽象畫甚至行為藝術之間的界限,在書法傳統(tǒng)內部實現對形式的反叛。在《林》這件巨幅大字書法中,完全對稱的筆畫卻因起筆和落筆力度的強弱對比而別具生意,不時噴涌而出的墨點展現出藝術家運筆時的爆發(fā)力,使作品在一筆一劃間展現出虎嘯龍吟般的撼人氣勢,書寫出筆若游龍卻忠于本心的書法之美。
王式廓(1911-1973)
《血衣》素描繪稿
(一組9件)(局部)
紙本 素描
WANG SHIKUO
SKETCHS OF XUEYI
Sketch on paper
尺寸不一
1950年代
貝爾納·布菲(1928-1999)
女子肖像
紙本 水彩
BERNARD BUFFET
PORTRAIT OF A WOMAN
Watercolour on paper
65×50 cm
1955年
藤田嗣治(1886-1968)
坐姿裸女
紙本 素描 水粉
TSUGUHARU FOUJITA
SITTING NAKED GIRL
Sketch and gouache on paper
73×60 cm
1931年